fbpx

修“心”

fashion man people relaxation
Photo by Pavel Danilyuk on Pexels.com

“心”是個很神奇的字。它所代表的生物學裡的心臟涵蓋的範圍並不大。但其代表精神世界的時候卻可以包括整個宇宙。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涉及到心的事物:

初心,心願,心情,心理,傾心,心戰,心計,心靈,心意,心態,開心,關心,細心,虛心,心虛,重心,疑心,心機,灰心,擔心,煩心,決心,雄心,本心,匠心,核心,《心經》,心學(王陽明)等等等等……

“心”幾乎成為了是人類社會一切的原點。所以才有歷朝歷代對心的研究,對心的修煉。從老子的《道德經》,到佛教的《心經》。從王陽明的心學,到莊子提出的的天人合一等等,不一而足,舉不勝舉。而心也成為了為人處世,事業成功,生活幸福最最關鍵的原點。那麼應該怎樣去理解這個原點呢?

一,儒釋道的“心”

儒家

儒家講心學的人很多。但真正從治學,實踐的角度上看,王陽明的心學備受推崇。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王陽明的“戰功卓著”而產生的效應吧。心學四字訣如下:

無善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有善惡。那麼,心學裡的認知就是心本無善惡。只是人生的閱歷影響了心的善惡之意。比如說如果你遭受過別人的欺騙,那麼你會帶著戒備心。又比如說,為了利益,你起了害人之心等等。此時,如果你知善惡,那麼就是良知在起作用。如果你最終的行為是為善去惡,那麼就是儒家所崇尚的 — 格物致知。

心學不是唯心的學說。心學講對人心理的把握,講修心的具體實踐。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與內聖外王等儒道核心哲學思想的統一。講到心學,大家通常會講到“心外無物”。很多人以此來說明心學是唯心的學說。我不這麼認為。大家且看這個經常會被人提到的故事。

有學生就問王陽明:“先生經常說無心外之物,看那山崖上的花在山中自開自落,明明是在心外,怎麼就在你的心內了哪?”

王陽明的回答及其奧妙,他對學生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詭異的是,王陽明的這個回答跟量子力學裡薛定諤的貓和那個雙縫實驗還有點神似。就是你不觀察,是一種狀態。你一旦觀察了,就成為另外一種狀態。所以,貓不是死還是活的問題,而是既死也活的一種狀態。這花也不是開著和沒開,而是既開著也沒開著的狀態。是不是,有點量子力學的意思?想必讀者朋友如果沒了解過量子力學的話,肯定會看暈了。這裡也算是牽強附會了。僅僅為了講心學的“山中花”觀點。量子力學的東西就不在這贅述了。請朋友們諒解。謝謝

好在,王陽明的回答實際上沒那麼複雜。這更多的是在描述一個心理過程。而非唯心。從商業方面看,我可以舉出這段話所描述的相類似的現象。比如:價格錨點,佔領客戶心智等等。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網上了解一下,王陽明是如何將“心外無物”這個理論運用到軍事上的。

aged ancient asian buddhism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佛教

佛教是關於自身如何修心的宗教。人生說到底,就是自己與自己周旋。 《心經》作為佛教典籍裡字數最少的經書,是佛教裡般若學說的核心,流傳甚廣。 《心經》的前半部分講宇宙萬事萬物的“空”。後面講看“空”後的智慧。從而“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經》對人來說特別重要。人生中難免有事業遭受挫折後的低谷期。學習《心經》,可以修復碎了一地的人生觀。你雖然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事,但總可以讓自己和自己和解。重新構建對人生的認知。人生的“空”是無法躲避的最終結局。只有認清終局的結果,與自己和解,放開思想的束縛,才能享受當下,放開手腳再次一搏。

道家

道家講心,離不開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天人合一。 《道德經》講了那麼多,無非就是講人與人以外事物的關係。莊子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個“人”也可以歸納為心。就是你這顆心與外界萬事萬物融合在一起。對待外物時,運用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來行事。這樣順其規律,讓一切自然而然的發生。這順應了天道,事情還能不順嗎?

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都強調只有心了解了事物運行發展的規律,與周遭的物理世界統一了,才能順勢而為。萬事萬物自有的發展運行規律不可違逆。是要逆水行舟,還是順勢而為,想必你是很清楚怎麼選擇的。

那麼,如果一件事必須做,但是看起來很難成功,怎麼辦?所以,陰陽學說講八卦和五行相生相剋。了解一下,時機選擇和條件是否充分?該等,就要等。就如同《孫子兵法》裡提到的:“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當然,我主張主動積極的“等待”。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時機,創造時機。所謂的天人合一是要你主動積極的把心“融進天去合一”。做事也是要按規律,主動讓其自然而然的發生。

二,心的修煉

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裡面講:“人類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最根本的疑問,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煉靈魂。”稻盛和夫在講修心。

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的修身,難道不也是在講修心嗎?齊家治國平天下,哪樣不需要從心開始?那麼,修心,究竟在修什麼?

正念

講到修心,我的內心中第一個跳出來的正是《正念的奇蹟》。這本書雖然是佛教的一行大師所作。但其所講內核即是講修心。用正念之念來改變自己的心態,從而改變周遭。一行大師的這本《正念的奇蹟》之所以能風靡世界。正是因為這本書所推廣的修習正念。

如果我們要讓身邊周遭都充滿正能量。我們自己首先要有正能量。而正能量不可能憑空出現。只能是我們每天每時每刻練習保持正念的去做事。 《正念的奇蹟》講到一點和王陽明的心學基本一致。那就是:從事上來。

修習正念,不是一定要靠靜坐冥想。而是要像王陽明所說的從日常生活工作中修習而來。比如人人都會厭煩的家務事。比如洗碗,一行大師就主張:把每一次洗碗,清潔工作都當作正念修習的機會。以此類推,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可以通過修習正念來達到滿滿的正能量並影響周遭一切。

天人合一

修天地同心,天人合一。陰陽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萬物歸心。天地萬物融於一心。

何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地萬物皆有靈性。把動植物,水,空氣……等天地萬物融於內心即是天人合一。為人處世運用自然規律,合乎自然規律,此即道法自然。 “心目中”直譯過來是心眼睛裡面,也就是心看到的東西,看事物的角度。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看到世界,並把世界“融”進心裡。這樣做事才可以無往而不利。

修心學

剛才講正念時說過修心學,需從事上來。而修心學,需儒道結合。以“心外無物”來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除了“心外無物”。既然是修心學,自然離不開心學四訣。以“無善無惡心之體,”的世界觀,“ 有善有惡意之動”的人生觀和“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來“ 為善去惡。”

無為

講到“無為”兩字,肯定就離不開老莊了。我認為的“無為”不是消極的,不是什麼都不干,聽天由命。我認為,為人處世要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但人往往一聽到“無不為”就管不住自己的心,什麼都要,什麼都“為”。

人活到一定年紀,如果還不信命。那這人是白活了。年輕時大可豪言壯語“我命由我不由天”。但人閱歷多了,終會發現此話既對,也不全對。我們人是“自由”的存在於一個有現實條件限定而成的空間和時間內的。很多人說“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時,恐怕忘了你決定不了的事情比你能決定的要多得多。面對有限的現實世界,我們該如何安頓無限心?

無為是不要亂為。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而為。比如企業,很多總經理明明沒有親臨一線。也沒時間親臨一線。但是卻總輕易的越過中層幹部直接給下面一線的員工發號施令。很多時候,自己累了不說,管理上也變得混亂。所以總經理需要的研究“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模式。不要亂“為”。建體系,立制度,用好中層管理人員。

講古今中國兩個“無為”的例子。一個是明萬曆皇帝明神宗。他幾十年不上朝,看似“懶政”“無為”。但大權始終在手,無宦官外戚之亂,應對外患也十分及時。總之,我認為做到了“無為而無不為”。另一個例子是大陸的商人:“美的”的何享健。他的“放權”之法和效果是很多國內第一代創業企業家難以做到的。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很好的例子。比如低調的大佬“段永平”等。

結尾

有部講人生的動畫片很火,英文叫《Soul》。裡面有一段話:“小魚說,我要去大海。老魚說,你已經在大海了。小魚說,可是這裡不是大海,這裡只是水,我要去的是大海。老魚說,你已經在大海了。”

安頓一顆無限的心,不需要遠方。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需要“無為”的境界。學習真正的“無為”,你才不會想那個寓言裡的小魚一樣,身處大海而找大海。找到你這一生中所必做的“功課”,必經之事,不要想結果,只是去做。做到讓結果自然而然的發生。

修心,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做。正如王陽明經常說的:“常快活是真功夫”。修心也許會面對外界的艱難險阻。但只要你做到“我心光明”。那人生便再無黑暗。而是境隨心轉,隨心所慾不踰矩。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輕鬆宜居紐西蘭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