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爭議中的惠靈頓「舊改」計劃是否能有效解決房屋短缺?

sea city sunset water
Photo by Lucas W on Pexels.com

因為筆者在惠靈頓住過幾年對這個城市有著很特殊的感情。 這一次爭議中的惠靈頓住房”舊改”計劃,吸引了我的眼球。 這個新聞之所以吸引到我的眼球,是因為他有點像大陸國內的舊區改造方案。 這個計劃的提出,凸顯了城市治理中的普遍難題:如何在保護城市文化特點的同時高效提升市區居住密度。

事情是這樣子的,據1news,報導惠靈頓市議會計劃放鬆住房管制,取消對老房子的保護。 以便可以拆除掉一些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房屋,為8萬人提供新的住房。

city street with old and modern house exteriors near road
Photo by Erik Mclean on Pexels.com

大家都知道紐西蘭缺房子,惠靈頓面臨著整整一代人都有可能被迫從中心城市遷去北邊的郊區。 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 咳咳,想當年,老夫住在梅西大學附近,工作的地點在Petone。 如果開車,每次都得忍受堵車。 如果是坐火車,就得從梅西大學走幾公里路到火車站。 OMG,我現在都佩服我自己。 至於公交車,你知道的,錯過一班車,等一小時以上,更不靠譜。 好了,吐槽完了,回到主題。

WCC的城市設計和區域規劃經理Vida Christeller針對這個計劃表示:他們真正關注的是居住的密度。 因此如果真的把老房子拆了,他們還是會保留原有街道的特點。

photo of train in railroad
Photo by Nextvoyage on Pexels.com

縱觀全世界來講,那些特別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城市,對於老房子是又愛又恨。 拆除富有城市文化特點的老房子,是對城市文化特色的毀滅性影響。 比如北京,解放初拆了多少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物。 從保護人文歷史的觀點出發,那肯定是盡量去保護街道的特點。

KWC(Keep Wellington’s Character)覺得市議會的這個決定和計劃,使得拆除老房子太容易了。 該組織的發言人Felicity Wong表示,她們完全同意在一個可步行的城市裡有更為激進的發展。 但需要有好的形式來拆除老舊房屋,而不是毀滅這些文化遺產。

說的倒是簡單。 可是這樣肯定會增加成本。 在文化遺產保護層面,糞土一般的銀子是”死”多少都不足惜的。 但是開發商還願不願意做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問題來了:

1.”舊改”計劃的阻力有多大?

2.滿足各方的「舊改」方案成本是多少? 開發商願不願意做?

3.最終,為8萬人提供住房夠不夠?

4.還有,我們關心的,如果「舊改」黃粱一夢胎死腹中,那麼未來整整一代惠靈頓人要去的北部新區是哪幾個?

回答上面這些問題不容易。 不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還是比較明顯的。 比如說”舊改”的阻力有多大這個問題。 根據紐村村民的習(niao念四聲)慣(xing),怕是十年也吵不出結果的。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怕是連現在的開發商也不知道。 所以略過。

第三個問題跟人口增長有關。 我們找到了一份人口增長的預測數據。 根據forecast.idnz.co.nz的數據:到2043年,惠靈頓的人口會從2020年的21萬4千人增加16%到24萬8千人。 23年後才增加3萬左右。 左思右想,為啥市議會要為8萬人去折騰呢? 唯一的解釋是,我們的人口增長數據可能有誤吧。可這也算是官網數據吧。

Anyway,從人口增長對房價的影響上看,23年才增加3萬人。 這個房價增長會很慢吧。 買不買惠靈頓的房子,你可想好了。

第四個問題吧。 其實剛需真要去北部買房的話。 我們建議,從順序上看,應該先沿著一號公路沿線的Johnsonville, Paparangi等區域去買。 然後再考慮二號公路的Petone, Up Hutt,Lower Hutt這些區域。

這個數十年來首都惠靈頓最大的住房放鬆管制計劃。 受各方的矚(吐)目(槽)。 爭議才剛剛開始。 顯而易見的痛點是:本身市區就這麼大。 很多市區里的房子又這麼老。 人的通勤距離又不可能太遠。 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於老房子應該怎麼處理? 是一道考驗城市管理智慧的難題。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輕鬆宜居紐西蘭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